1、所谓饮食有节,是指饮食要有节制,不能随心所欲,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。具体说,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。那么,我们究竟该如何吃才能吃出健康来呢?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。
2、水果-食物-蔬菜 (5).jpg"/>
3、一是饮食要适量。吃东西不要太多,也不要太少,要恰到好处,饥饱适中。
4、人体对饮食的消化、吸收、输布、贮存,主要靠脾胃来完成,若饮食过度,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,就会产生许多疾病。
5、饮食过量,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,势必加重胃肠负担,使食物滞留于肠胃,不能及时消化,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,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。
6、其实,对于这一点,古人早有认识。
7、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
8、《东谷赘言》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:“多食之人有五患,一者大便数,二者小便数,三者扰睡眠,四者身重不堪修养,五者多患食不消化”。
9、过饱不利于健康,但吃的过少同样也有损健康。
10、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,结果强迫自己挨饿,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,反而虚弱不堪。
11、正确的方法是“量腹节所受”,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。
12、二是饮食应定时。“不时,不食”,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,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,就不吃东西,这是正确的。
13、一日三餐,食之有时,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,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。
14、好吃零食的人,到了该吃饭的时候,常会没有饥饿感,勉强塞些食品,也不觉有何滋味,而且难以消化。
15、中医学认为,一日之中,人体白天阳气旺盛,活动量大,故食量可稍多;而夜暮阳衰阴盛,即将就寝,以少食为宜。这就应了“早餐好,午餐饱,晚餐少”的名训。
16、清代马齐在《陆地仙经》中提到:“早饭淡而早,午饭厚而饱,晚饭须要少,若能常如此,无病直到老”。
17、我们强调“按时进食”,也不能完全排斥“按需进食”,这也是吃的辩证法呢。
18、即想吃时就吃一点,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。
19、像加夜班的人,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,希望赶快睡上一个好觉;心情不好的人,吃饭时往往没有食欲;午睡过久的人,常常在晚餐时间不想吃东西;正全神贯注、忙于工作或比赛的人,自然不想停下来吃东西。
20、对于他们来说,等有了食欲时再吃会更好一点。
21、对于这一点,我国着名养生学家早就指出:“不渴强饮则胃胀,不饥强食则脾劳。”
22、意思是,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,会使胃部胀满,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,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,使脾胃功能受损。
23、以上说明,“按需进食”,是适应生理、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。
24、但它不是绝对的“随心所欲”,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,而是于外适应变化的环境,于内适应变化的需要,使饮食活动更符合内在规律。
【#如何吃才能吃出健康来#】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